近日,大连海洋大学蛤仔繁育小分队结束了为期近半年的“返家乡”寒假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菲律宾蛤仔繁育及壳色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随着海洋经济地位的提升,海水养殖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沿海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菲律宾蛤仔作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明星品种,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面临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难题。大连海洋大学积极响应“返家乡” 社会实践号召,组织蛤仔繁育小分队深入辽宁省大连市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实践研究。
此次实践从2024年7月持续至2025年寒假,团队成员克服不同季节带来的困难,坚守实践一线。实践地点位于大连沿海的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其优良的养殖海域环境和先进的养殖设施,为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队长高昌盛负责活动策划与协调,确保实践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李世康严谨收集整理实验数据,为研究提供科学支撑;李继波精心管理菲律宾蛤仔的日常养殖;李兵辉专注于壳色多样性研究分析,探索壳色遗传规律。团队围绕菲律宾蛤仔的繁育及壳色多样性展开多阶段研究。前期充分准备,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并调研养殖环境。在亲贝培育与幼体孵化阶段,成功孵化大量蛤仔幼体;幼贝养殖阶段,严格监测幼贝生长;壳色多样性研究阶段,运用专业技术深入分析。
研究成果显著。在壳色多样性研究方面,发现斑马蛤和橙蛤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初步确定壳色受多种基因控制,且与生长速度、抗逆性等性状相关,为品种选育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该实践活动成果得到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高度认可,公司负责人表示团队研究成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思路,期待进一步加强合作。此次实践不仅推动了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的发展,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知识,积累了宝贵经验,提升了综合素质。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关注水产养殖领域,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