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起海大,志在凌云 | 2024届优秀毕业研究生风采展示——武博琼

发布者: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信息安全责任人发布时间:2024-12-05浏览次数:14

    一、沿袁隆平先生足迹,勇做新时代“新农人”

武博琼,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常亚青教授,研究方向为海珍品的经济性状改良。发表包括SCI、北大核心在内的共计学术论文5篇,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毕业后,将前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那是一个绚烂瑰丽的黄昏,天空如同织锦般铺满了云霞,温柔的夕阳轻抚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这一切都悄悄映入了武博琼的眼眸,在这位内陆之子的心田洒下了希望的光影。对于武博琼而言,大海总是裹挟着无限的遐想与憧憬,是一片既遥远又亲切的蔚蓝梦境。“我要为这抹蓝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武博琼在心中暗下决心,在余晖的见证下,于心田深处种下了对海洋的深情与承诺。

    二、知农,梦想启航/初心方始 壮志激昂

武博琼于2021年进入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专业学习,这是一个潜力无穷的专业,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海洋渔业的发展既是人心所向,也是时代要求,为此,武博琼倍感自豪能参与到这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乎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中,为推动海洋渔业事业的前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袁隆平老先生一直是武博琼心中的方向,她相信袁老先生也是每一个农学人心中的方向。袁老先生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袁老先生的丰功伟绩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年轻的武博琼,要为更多的人带去更好、更优质的农产品。正是袁隆平精神,成为了武博琼在科学探索之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三、学农,学识修身/奋进征程 开拓进取

站在实验室养殖间的门口,武博琼感觉自己与海洋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那片令她心驰神往的蔚蓝,如今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化作日常的陪伴,时刻环绕在她的身边,这就如同潮汐轻抚岸边,细语呢喃,唤醒她内心深处对海洋奥秘的无尽渴望与探索热情。相较于本科阶段以理论学习为主,现在是真真切切需要自己动手从最开始也是最基础的养殖做起,早晚的“巡塘”、高发病期的时时检测、繁殖季节的育种,每项工作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亲力亲为,这不仅锻炼了武博琼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帮助她快速熟练地掌握了育种与养殖技术,这一过程为她未来的研究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积蓄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武博琼也将袁老先生这种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带到后续的实验中。在实验遇到挫折时,她总是会去看看袁老先生的演讲,从中汲取袁隆平精神的滋养,这精神犹如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即便在身心俱疲之际,也能让她信念之树屹立不倒,坚定不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实验室紧急关闭,所有人员必须撤离,这意味着实验工作被迫中断。在此紧迫情形下,武博琼毅然决定把握住最后的宝贵时光,争分夺秒通宵将实验进行收尾,带着数据进行封闭管理。在那段特殊的时光里,她不仅完成了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更撰写了她的首篇学术论文,展现了其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以及对袁隆平精神的深刻践行。

    四、爱农,知行合一/责任使命 披荆斩棘

2022年的冬天,导师询问是否愿意去育苗场进行生产实习,由于疫情本科期间没有前往养殖场进行实习,此次机会于武博琼而言,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契机。“只有真正前往生产一线,我才真实了解到我们进行的研究工作有多么重要,也只有到达一线,我才能发现在实验室中发现不了的问题”,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同时希望践行袁老先生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武博琼向导师表达了愿意前往的想法。在这里的工作确实比想象中还要艰苦一些,阴冷的潮气无孔不入地钻进身体,冰冷刺骨的海水会迅速麻痹人的双手,从厂房回到操作间后,需要在水浴锅上暖暖手才不至于握不住移液枪。尽管条件严酷,但这一切都是对袁老先生追梦精神的生动诠释,亦是武博琼前进征途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这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在育苗场的工作之余,武博琼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走过育种车间,走过养殖圈,见证了黎明初破晓时,一缕缕曙光揭开夜色的帷幔,将天际涂抹成斑斓画卷;亦目睹夕阳沉入池塘,引来繁星点点,似在水面寻觅它的踪迹。她也积极与育苗场工人进行交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工人们解决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一一记好。当夜幕低垂,育苗场陷入一片宁静,人声、机械轰鸣声乃至风的低语均归于宁谧,整个世界似乎都凝聚在这小小的空间内。此时,武博琼便开始了她的每日回顾,记录下日间的工作与遇到的问题,待日后进一步探索和学习。通过这次生产实习,武博琼收获满满,她切实明白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关起门来是搞不了研究的,我们只有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为海洋渔业的澎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想法将成为武博琼在科研旅程中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激励她在专业领域内持续深耕,不懈追求,贡献力量。

    五、兴农,逐梦南海/不忘初心 奋勇向前

在持续不断地研究实践中,武博琼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仅仅是庞大知识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众多未知领域尚待探索,需要吸纳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知识,内心因而燃起对学科深入研究的渴望。武博琼悄然启动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筹备工作。在挑选理想学府的过程中,武博琼的注意力被引向中国海域中面积最为广袤的南海海域,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且研究潜力巨大的海域,同时这也是个与袁老先生具有不解之缘的地方。回溯至1970年,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南红农场偶然发现罕见雄性不育野生稻(后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出现促使袁老先生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让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也为袁老先生争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崇高荣誉。为了追随袁老先生的足迹,武博琼想前往南海开展学习和研究,从中国北端至南端,不同的海洋生态系统、未被充分探索的生物种类,这些无疑构成了新的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尽的知识宝藏与科研机遇。因此,武博琼将申请提交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期冀在此开启科研生涯的新篇章。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老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武博琼也将它用作了自己社交平台的签名,这句话时刻激励她不忘初心,勇于担当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继续践行袁隆平精神,不断强化自身学术造诣与专业技能,在这一广阔领域内播种希望,收获未来,为中国海洋渔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